NO.28│朱銘藝術即修行之道│ 推廣雕塑藝教 體現當代精神

「我一生所奉獻的語言,不是雕刻或繪畫語言,
而是以修行為中心思想,一以貫之的藝術語言。」



朱銘於香港藝術館內調整「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作品角度。







邁入杖朝之年,朱銘以《太極》與《人間》兩大系列名揚海內外,時至今日仍頂著皚皚髮絲,潛心致志創作。15歲起隨李金川學習傳統廟宇雕刻與繪畫,30歲拜師臺灣雕塑界巨擘楊英風門下,學習其藝術觀念、現代雕塑概念和精神:「跟著楊老師精進後,我由練太極拳衍生到刻《太極》作品,但此系列獲肯定後,卻受限拳法和其精神影響,無法自由發揮。因此我開始思考《人間》此一主題,不僅題材隨處可得,也跳脫青銅,自由運用各式媒材。」以眾生百態為主角,《人間》系列生動體現當代精神。



木屑與機具在朱銘簡樸的歲月中起舞伴奏,低調演繹溫暖的情感光輝。(攝影/柯錫杰)。


「對我而言,藝術已然融合生活中,並非在創作時才是藝術家。藝術乃一種修行,需耗費時間,更要投注所有精神和生命,我就是持這樣的態度一以貫之,直到現在。」從未停止創作,卻也不刻意為之,木屑與機具在朱銘簡樸的歲月中起舞伴奏,朱銘更傾注畢生積蓄及12年籌劃,1999年在新北市金山成立朱銘美術館,除是他規模最鉅的一件作品,亦是他對社會及藝教領域的付出與回饋。

「我常說要種活藝術種子,創建美術館便是,《兒童工藝計畫》多年來,包含肢體表達、展場實習、生態認識、導覽訓練等,已培育超過200位孩子,第一屆兒童藝工都已大學畢業了,還回來拍畢業照呢!」無論是2004年起和北海岸在地小學合作至今的《兒童工藝計畫》,或2017年在新北市政府市民廣場展出《人間系列-紳士》作品,「讓新一代幼苗接觸藝術,不為任何目的,而是令他們培養觀察與想像力。當他們打開五感、親近觀賞作品,這是極理想的,也與我推廣雕塑藝術、兒童藝教的宗旨不謀而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4|假如音樂是愛情的食糧,就奏下去吧:呂柏伸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35|以美術館為後盾——新北藝術史的建立-專訪蔣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