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8│從「白傘計畫」到 「稻浪隨風」 │當蔡宏賢以科技藝術 走入社會
在臺灣這塊科技沃土上,
蔡宏賢和團隊以創作、教育、成立平臺、策展等多元方式,
將科技與藝術連結,拉近藝術家、科技人、民眾三方與
新媒體藝術溝通合作對話,多年下來,
耕耘之土逐漸有了新轉變。
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畢業,蔡宏賢畢業後無論就業、創團、成立平臺和工作坊,一路走來,都與運用、實驗新科技表現藝術的新媒體藝術有關,是很早即投入臺灣新媒體藝術領域的藝術工作者之一。
蔡宏賢
現職藝術團體超維度互動Dimension Plus創意總監,playaround電子藝術與數位環境工作坊策畫人。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講師、宏碁數位藝術中心專案經理、微型樂園創意總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臺計畫主持人、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策展人、臺北白晝之夜新媒體策展團隊、文化部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主持人。教導並協助學生與科技設計者、藝術工作者撰寫程式與共同創作,帶領Dimension Plus團隊將新媒體藝術 推廣至各領域,致力於新媒體藝術研究、推廣與創作。
科技藝術 浩瀚迷人
一般人對科技藝術也許有著既期待,又怕看不懂的心結,它不若古典印象派、普普藝術那麼容易被大眾解讀。蔡宏賢說,科技藝術發展其實已經多年,照相機也是科技技術產品,多年後讓攝影逐漸成為一門藝術,而錄像技術發明後,電影成為普羅大眾熟知的藝術形式,新媒體藝術隨著新科技網路、手機、VR、AR等更多科技的誕生,如同照相錄像般,逐漸演變成新的創作媒材。
新科技、新穎事物的出現,初期難免引起人們恐懼、驚喜或排斥,如同剛開始有電影的時代,在國外即發生觀者被黑白默片裡的火車,嚇到衝出戲院的新聞。正因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學藝術史出身的蔡宏賢,從歷史學角度探索藝術,深感科技藝術浩大迷人的涵蓋面向,從而全心投入科技新媒體藝術領域。
![]() |
| 2017白晝之夜作品「Cycling Wheel-The Orchestra」。 |
playaround 跨界交流推廣搖籃
從事多方面科技藝術工作的蔡宏賢,最重要的工作項目之一,為策劃playaround電子藝術與數位環境工作坊。2008年蔡宏賢策劃此非營利性質的新媒體創作推廣組織時,旨在致力國際交流,以自由開放和分享精神,鼓勵跨界數位藝術創作教育和推廣,總計舉辦四屆工作坊,每屆研習為期約一週。總計有上百位創作者參與分組上課實作,課程中有做小型電路板,有組寫基本軟體開發、聲音採集播放等,研習內容很混搭。
三天研習透過跨組交流激盪新火花,最後一日分享研習成果,內容極為紮實。在舉辦四屆後,蔡宏賢深感一個人不可能同時通曉所有數位技術,需與他人交流或借助團隊合作,結合其他領域專才才能激盪出新東西,因而便延伸出後來成立超維度互動Dimension Plus(以下使用英文名稱Dimension Plus)的想法。
面對臺灣一直以發展科技為重點,蔡宏賢於2009年創立Dimension Plus時,科技與藝術間的合作模式尚未建立,對彼此領域的瞭解仍有許多認知落差,當時科技人才跑去做藝術不僅讓人感到奇怪,藝術家和科技人使用的語彙不同,工作目標也不同,同時加深溝通的不易。
有科學頭腦與藝術薰陶的通才,猶如鳳毛麟角,為解決難題,蔡宏賢和團隊開始擔起藝術家與科技人調和與媒合的角色,一方面做為跨界平臺,吸引兩方面人才,一方面則尋找自己的道路,媒合各領域專業者,共同做些發想與創意,應用新媒體結合空間互動創作。蔡宏賢帶領的團隊,即擅長混搭新舊媒材創作,如將中國人熟悉的摺紙,折成《脊系列》生物雛形,丟進石膏中變成偽考古主題,令人耳目一新。
![]() |
| 即時塗鴉的投影科技藝術,吸引許多小朋友跟著追逐影像。 |
「白傘計畫」 為世界人權安靜發聲
以蔡宏賢和團隊創作的「白傘計畫」為例,其創作概念認為「藝術不是只會發生在美術館的『黑盒子』,而是會走到街頭,跟人們產生關係」,當社運蓬勃啟動時,藝術能介入到什麼程度?透過藝術形式,是否更能彰顯社運的價值與核心?原先構想讓參與社運者在社運中撐起傘,將訴求內容化為圖形投射傘面,但在進行創作測試時發現,運用大型投射機因撐起的傘面角度不同,影響圖文呈現效果,而後修改測試,讓可攜帶的迷你投影機設備加在傘上,成為可DIY的行動科技藝術。
![]() |
| 以摺紙為素材的《脊系列》。 |
「白傘計畫」工作坊另有製作投影機的課程,在賽璐璐片上即可修改圖文,繪圖或畫動畫都可投射在傘面上,「民眾們在街上手持著白傘安靜地來回走動, 傘面上投射出的影像來自於歷史上曾經受到暴力的受害者影像。」以科技藝術表達自由意志的社運行動。人們可以撐起傘,把訴求的影像和文字打在傘面上─想像成千上萬人在深夜撐起發光訴求圖文的白傘,訴求會變得更有力量,蔡宏賢打趣地說:「社運時被丟煙霧彈、丟雞蛋時,還可以當防護傘,蠻多功能的!」
![]() |
| 「稻浪隨風」以風速、風向數據結合手工稻草紙,以臺東的風吹向香港概念,獲2017金點設計獎。 |
「稻浪隨風」 數據 + 稻草紙的結合
臺灣發展數位藝術多年,早在20多年前即有藝術家利用科技為媒材,做為創作發表。人們起初將新科技做為載體,如大數據資料,原只是客觀的載體,現在則是數據本身就能訴說事情,反映「是誰造成的資料,意義是什麼?」蔡宏賢2016年應光華新聞中心邀請,參加香港臺灣月「稻田裡的餐桌計畫」展覽,帶領團隊參展創作的「稻浪隨風」裝置作品,以臺東的風吹向香港的概念呈現,結合科技數據、人文與社會關懷,讓香港市民能感受及理解臺灣對於土地的認識以及各種社會與自主運動。
「稻浪隨風」構想起於「如何把臺灣的好帶到香港去?」他們從網路抓取中央氣象局臺東、成功等地風向與風速數據,將數據透過網路傳輸到香港銅鑼灣與尖沙嘴,並在展場裝置以馬達推動、用南投手工稻草紙做成的人工稻浪,根據數據顯示,現場會隨之轉變稻草方向,把數據資訊轉換成人們可以直觀理解的視覺,來自臺東太平洋的風便藉由網路數據,吹拂至香港展場,產生了與臺灣土地的連結。
![]() |
| 「稻浪隨風」以風速、風向數據結合手工稻草紙,以臺東的風吹向香港概念,獲2017金點設計獎。 |
活動策展 敞開科技藝術大門
參與臺北兩屆「白晝之夜」策劃工作的蔡宏賢和Dimension Plus團隊,2016年舉辦第一屆時,就為活動定調兩件宗旨。其一,它是從法國起源的文化活動,在臺灣要用自己在地方式呈現;其二,藝術活動是在街頭發生,一定要能與民眾互動,讓參與的人感到很開心,民眾跨進來第一步之後才會有第二步。因此2016年(首屆)於臺北北門周邊舉辦、2017年移師城南公館區域,交錯混融新媒體藝術、傳統藝術與表演藝術的疆界,剛開始連住在附近的民眾也不清楚是在做什麼,後來累計數十萬參觀人次,可說成果卓著。
「白晝之夜」亮點裝置之一,為Dimension Plus團隊合夥人林欣傑,在2017年活動展出以一個聲音、一個燈帶、一個光束,共三個輪軸組成的「Cycling Wheel - The Orchestra」作品。此裝置為向「當代藝術之父」杜象致敬,將椅子上加裝輪子呼應杜象作品《腳踏車輪》,當晚作品從裝置藝術轉變形式以燈和聲音表現,為現場帶來驚豔的聲光演出,也成為絕美的精神象徵。
臺灣科技藝術 潛能無限
去年蔡宏賢受邀擔任首屆TAxT 桃園科技藝術節策展人,以「初未來」為主題,將過去的「初」和遙遠的「未來」時間軸概念,壓縮在藝術節的小空間裡,呈現濃縮數位藝術的發展歷程。面對數位藝術可以表現任何訴求,他們採取較軟性的議題,讓大小朋友都能走進互動欣賞,如創作即時塗鴉的投影科技藝術,能在各式物件上投影文字動畫,影像跟著跑動,在戶外活動中推著投影車,即會看見許多小朋友追逐影像,場面溫馨可愛,也藉此拉近科技藝術與民眾的距離感。
對於臺灣數位藝術的未來?蔡宏賢認為,臺灣科技業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有許多發展數位藝術的機會,科技與藝術的溝通鏈結,還是目前最重要課題。現在的孩子們都是數位原民,思考與反映出的東西與數位連動一起,可以預期未來科技藝術將更蓬勃發展。蔡宏賢表示,互動參與仍是今後團隊工作與創作重要的核心精神,期望讓更多人走進來與新媒體藝術互動,串聯生活,啟動無限想像的未來世界。
文字/蔡淞雨 圖片提供/超維度互動
線上電子書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