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8│以藝術返見 現代生命風景 │當世界與陳帟睿為舞
陳帟睿將街舞融合LED、投影、雷射、機器人等科技元素,
在夜店嶄露頭角,受邀至多國表演。
專注藝術創作後雖然遭遇許多挫折,
但他說:「我想走這條路,我的人生會比較真實。」
騷動靈魂的電子樂、瘋狂掀頂的尖叫聲、驚炫前衛的光影科技、黑暗間明滅的幻惑舞影⋯⋯這是陳帟睿創立的「黑色流明」藝術團隊,夜店派對與各大舞臺表演的日常光景。近年投身藝術創作,他依舊在作品中玩轉光影,自由結合樂曲、戲劇、舞蹈、裝置與互動科技,創造個人魅力十足、絢麗視聽的數位藝術。
陳帟睿
1982年生於臺北,2010年創立夜店男子表演團體「Luxy Boyz」,2013年創立「黑色流明」聲光藝術表演團隊。打破藝術與商業框限,結合光、舞蹈與故事創作,以聲光舞技為表層,自我剖析為內裡,創造一齣齣令人省思的現代生命風景,帶給每個人接觸藝術的美與感動。
夜店發跡 與光結緣
舉手投足、眼波流轉皆飽含律動感的陳帟睿,彷彿是個天生的舞者,其實他到高中才偶然對街舞產生興趣,組團苦練之下,憑藉對音樂、戲劇及舞蹈的天賦,成為街舞比賽常勝軍。其後在澳洲打工旅行還曾教授街舞,並在2007年組成三人團體Luxy Boyz,於知名夜店Luxy常駐演出。
在夜店觀摩國內外五光十色的精采演出之際,他發想結合LED與舞蹈服裝,開創聞名遐邇的「LED-MAN」。迷幻酷炫的前衛舞蹈廣受兩岸綜藝節目、典禮、舞臺表演、甚至日本TBS等演出邀約。他回憶:「Luxy Boyz是一個起始點,告訴我可以走表演這條路。夜店更是個神奇的地方,啟發我的創作。」
生命記憶的省思與轉化創造
「街舞以身體律動展現音樂節奏,現代舞在舞動中情緒蔓延。」他認為街舞可依個人風格改變,是它自由之處,國外更不拘形式,常見街舞融合現代舞。他坦言:「以前我以為我不可能欣賞現代舞,可是它卻給我極大震撼。我想,好的舞者走到最後,影響觀眾的不是外面的東西,而是內在,我的創作也要如此。」
最關鍵的一個轉捩點,是2015年到美國參加Burning Man,他在荒蕪一片沙漠中看到城市難得一見的大型藝術,領略藝術家們開放包容充滿愛的感動。心打開了,才發現自己一直是封閉、隔絕的。
於是他認真生活,讓創作自然從根基出發。之前創作靠想像與直覺,至此之後,他更懂得思考自身,由心中而出。「以前學到的是形式,進入藝術創作才發現需要探索內在,看懂事物的本質。」仔細體驗每個當下,讓創作從深處發芽、長成大樹。
談及近年所作的《X-Xrooms》,2014年在臺南小劇場首演,2016年於新北市藝文中心擴大演出,是他第一次進入劇場,以現代舞編舞的寶貴經歷。他與藝文人寧森一起創作,他說:「我學會不問自己What?而問自己Why?」
此劇從自身成長經歷出發,呈現:「父母師長的期望與壓力,將人們捏塑成同樣的人,更為了認同戴起面具⋯⋯」就像他在夜店表演時,父母即相當反對,直到他有所成就才化解。但他想用母親的角度探討社會的規範框限,以及孩子與期望不符的痛苦時,卻碰到挫折。「這深刻的體悟,可能是我生命篇章未來要探索的目錄。這作品做得還不夠好,從概念轉換創作還需要學習累積。」他坦然地剖析。
近兩年他割捨一切,離開Luxy Boyz當起背包客,與一臺機車結為夥伴,隨性漂泊印度、印尼、尼泊爾、歐洲各地。他回憶:「旅行中每個轉彎都很隨意。遇到不一樣的人,跟你講不同的故事。」旅途中感受別人與自己的各種情緒,體驗人生酸甜苦辣。他發現臺灣人太講求安定,會在創作與溫飽之間猶疑讓步。旅行中看到許多創作者不顧後果地全然專注,彷彿生命都奉獻給創作,其中展現的精神力、衝擊性很強。
除了表演之外,2017年11月他也受邀在深圳Maker Faire創作《夢・孵夢》裝置藝術。他與藝術家夥伴在規則的五角形外覆著手編細網,交融跨越時空的京劇念白、鼓點與現代電音,設計流動的光點或扭曲或旋轉,讓身在其中的觀者如真似幻。他解釋:「夢中感官都跟現實相同,如果我們確認醒著,卻像作夢,那何者為真?何者為假?就像莊生夢蝶一樣啊。」來觀看的小朋友說:「我要掉進去啦!」甚至大喊:「陰陽兩界。」都達到他想讓大家抽離現實,依憑感官進入內心世界的效果。
商業與藝術的平衡
從商業娛樂圈走來,陳帟睿深諳如何傳達最能吸睛、感染大眾,他可以善用表演經驗,憑藉率真與創意,打破商業與藝術的壁壘。「能吸引大眾目光的東西,不代表它是不美的!感染觀者的內心,是我欲達成的目標,我想找出何謂感動的本質。」他認真地說。
回想創作的種種挫折,他之所以堅持至今,也是想看看真實的自己是怎麼樣的。「商業與藝術的不同在於要說服自己接受廠商或觀眾的要求。」他從商業圈子走來,自然比較能抓到平衡點。「但是我也很想瞭解我的靈魂要的是什麼⋯⋯既然還不想放棄的話,就創作吧!」
未來他希望能在不同平臺上,實現不同的創作想法,「如果讓民眾一揮手就能指揮整片LED的明滅,不是很有趣嗎?」想像那場面的驚奇趣味,他像孩子般笑了。藝術與商業、科班與街頭是否真有界線?藝術創作有否門檻?或許在陳帟睿一次次源於生活、發自內心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端倪。
文字/廖玉琦 攝影/廖玉琦、陳帟睿
線上電子書 ⏩
在夜店嶄露頭角,受邀至多國表演。
專注藝術創作後雖然遭遇許多挫折,
但他說:「我想走這條路,我的人生會比較真實。」
騷動靈魂的電子樂、瘋狂掀頂的尖叫聲、驚炫前衛的光影科技、黑暗間明滅的幻惑舞影⋯⋯這是陳帟睿創立的「黑色流明」藝術團隊,夜店派對與各大舞臺表演的日常光景。近年投身藝術創作,他依舊在作品中玩轉光影,自由結合樂曲、戲劇、舞蹈、裝置與互動科技,創造個人魅力十足、絢麗視聽的數位藝術。
陳帟睿
1982年生於臺北,2010年創立夜店男子表演團體「Luxy Boyz」,2013年創立「黑色流明」聲光藝術表演團隊。打破藝術與商業框限,結合光、舞蹈與故事創作,以聲光舞技為表層,自我剖析為內裡,創造一齣齣令人省思的現代生命風景,帶給每個人接觸藝術的美與感動。
夜店發跡 與光結緣
舉手投足、眼波流轉皆飽含律動感的陳帟睿,彷彿是個天生的舞者,其實他到高中才偶然對街舞產生興趣,組團苦練之下,憑藉對音樂、戲劇及舞蹈的天賦,成為街舞比賽常勝軍。其後在澳洲打工旅行還曾教授街舞,並在2007年組成三人團體Luxy Boyz,於知名夜店Luxy常駐演出。
在夜店觀摩國內外五光十色的精采演出之際,他發想結合LED與舞蹈服裝,開創聞名遐邇的「LED-MAN」。迷幻酷炫的前衛舞蹈廣受兩岸綜藝節目、典禮、舞臺表演、甚至日本TBS等演出邀約。他回憶:「Luxy Boyz是一個起始點,告訴我可以走表演這條路。夜店更是個神奇的地方,啟發我的創作。」
![]() |
| 「黑色流明」發跡於東區夜店,以街舞結合科技要素,演出風格鮮明。 |
為了讓演出更醒目,他化身三米高的白色機器人D-VA,踏上特殊耐重的高蹺,身負鎧甲與20公斤重的氣瓶。夥伴本來擔心他沒踩過高蹺會摔下來,還好他有天分,學了20分鐘就行動自如,甚至吊鋼絲或在滿地玻璃瓶等險峻環境中自在舞動。在萬人派對中揮舞名家打造的光劍、CO2槍時,觀眾開心驚奇的尖叫,也彷彿一圓童年對機器人的嚮往。
至此,他打開了一扇接觸科技藝術的窗,認識研究穿戴式裝置、程式等專業夥伴,也學習使用光的美感。之前身為一個舞者,只要練舞步、感染全場就好,可是為了維修道具服裝,他開始涉獵結構、材質、程式控制,也為表演效果注意舞臺整體視覺,加上自學影像設計,種種生命累積,都讓他的創作面向更寬廣。
2013年陳帟睿創立「黑色流明」藝術表演團體,延伸創作至裝置、劇場表演。即使身處娛樂性質強烈的商業場域,依舊試圖導入更多藝術性,不時在表演中探討反核、環保等社會議題或生命探索。也曾受邀各藝術季表演,並獲選TED新世紀領航者,發表結合藝術與商業的願景。
但他卻自覺碰到瓶頸,覺得作品高度只能止步於此。當時剛好接觸到Pina Bausch等現代舞作品,其中蘊含的生命力令他驚豔不已,遂開始轉變創作方向,渴望走入藝術領域,完成更雋永的作品。
![]() |
| 「Everyone is a pixel.」靈感來自一人樂隊,Pixelman與陳帟睿同行各地表演。 |
「街舞以身體律動展現音樂節奏,現代舞在舞動中情緒蔓延。」他認為街舞可依個人風格改變,是它自由之處,國外更不拘形式,常見街舞融合現代舞。他坦言:「以前我以為我不可能欣賞現代舞,可是它卻給我極大震撼。我想,好的舞者走到最後,影響觀眾的不是外面的東西,而是內在,我的創作也要如此。」
最關鍵的一個轉捩點,是2015年到美國參加Burning Man,他在荒蕪一片沙漠中看到城市難得一見的大型藝術,領略藝術家們開放包容充滿愛的感動。心打開了,才發現自己一直是封閉、隔絕的。
於是他認真生活,讓創作自然從根基出發。之前創作靠想像與直覺,至此之後,他更懂得思考自身,由心中而出。「以前學到的是形式,進入藝術創作才發現需要探索內在,看懂事物的本質。」仔細體驗每個當下,讓創作從深處發芽、長成大樹。
談及近年所作的《X-Xrooms》,2014年在臺南小劇場首演,2016年於新北市藝文中心擴大演出,是他第一次進入劇場,以現代舞編舞的寶貴經歷。他與藝文人寧森一起創作,他說:「我學會不問自己What?而問自己Why?」
![]() |
| 單人街頭表演「Pixelman」中,陳帟睿穿著裝滿LED燈的特製服與民眾互動。 |
此劇從自身成長經歷出發,呈現:「父母師長的期望與壓力,將人們捏塑成同樣的人,更為了認同戴起面具⋯⋯」就像他在夜店表演時,父母即相當反對,直到他有所成就才化解。但他想用母親的角度探討社會的規範框限,以及孩子與期望不符的痛苦時,卻碰到挫折。「這深刻的體悟,可能是我生命篇章未來要探索的目錄。這作品做得還不夠好,從概念轉換創作還需要學習累積。」他坦然地剖析。
近兩年他割捨一切,離開Luxy Boyz當起背包客,與一臺機車結為夥伴,隨性漂泊印度、印尼、尼泊爾、歐洲各地。他回憶:「旅行中每個轉彎都很隨意。遇到不一樣的人,跟你講不同的故事。」旅途中感受別人與自己的各種情緒,體驗人生酸甜苦辣。他發現臺灣人太講求安定,會在創作與溫飽之間猶疑讓步。旅行中看到許多創作者不顧後果地全然專注,彷彿生命都奉獻給創作,其中展現的精神力、衝擊性很強。
![]() |
| 2015參與Burning Man,在沙漠中感受到藝術的開放包容。 |
當Pixelman與世界為舞
另一段旅程,他與作品《Pixelman》同行。靈感來自一人樂隊,他穿上以3D掃描、打造的繁瑣服裝,全身掛滿2000多顆LED燈,由板橋車站到全臺各藝文廣場;從倫敦到美國、亞維儂、巴黎街頭表演。如他所說:「Everyone is a pixel.」觀眾可以透過操控互動裝置,喚醒Pixelman並參與表演。維妙維肖的機械舞與聲光燈影,帶給觀眾許多歡笑與驚奇。「這個表演不分國際,把大家帶離現實。」他笑說:「與Pixelman在街上玩,常有觀眾懷疑這是真的機器人嗎?外國人害怕的比較少,有次還有個外國小朋友太喜歡了牽著我不放,差點沒辦法開始表演。」
![]() |
| 《夢・孵夢》結合了京劇、燈光、編織、木作等元素,在現實當中創造夢境。 |
可是Pixelman也讓他感受到科技的局限,「穿那套衣服就像駕駛一臺航空母艦!」雖然裝置改進許多,可以靈活舞動,但無線接收還是有轉換的時間差,無法即時反應音樂。他只能繼續關注全球相關科技發展,依目前所能去發展內容。
![]() |
| 《夢・孵夢》藝術裝置,以五角形木造建築以螺旋包覆,讓內部光線產生扭曲和行進的視覺錯感。 |
除了表演之外,2017年11月他也受邀在深圳Maker Faire創作《夢・孵夢》裝置藝術。他與藝術家夥伴在規則的五角形外覆著手編細網,交融跨越時空的京劇念白、鼓點與現代電音,設計流動的光點或扭曲或旋轉,讓身在其中的觀者如真似幻。他解釋:「夢中感官都跟現實相同,如果我們確認醒著,卻像作夢,那何者為真?何者為假?就像莊生夢蝶一樣啊。」來觀看的小朋友說:「我要掉進去啦!」甚至大喊:「陰陽兩界。」都達到他想讓大家抽離現實,依憑感官進入內心世界的效果。
![]() |
| 《夢・孵夢》藝術裝置,以五角形木造建築以螺旋包覆,讓內部光線產生扭曲和行進的視覺錯感。 |
商業與藝術的平衡
從商業娛樂圈走來,陳帟睿深諳如何傳達最能吸睛、感染大眾,他可以善用表演經驗,憑藉率真與創意,打破商業與藝術的壁壘。「能吸引大眾目光的東西,不代表它是不美的!感染觀者的內心,是我欲達成的目標,我想找出何謂感動的本質。」他認真地說。
回想創作的種種挫折,他之所以堅持至今,也是想看看真實的自己是怎麼樣的。「商業與藝術的不同在於要說服自己接受廠商或觀眾的要求。」他從商業圈子走來,自然比較能抓到平衡點。「但是我也很想瞭解我的靈魂要的是什麼⋯⋯既然還不想放棄的話,就創作吧!」
未來他希望能在不同平臺上,實現不同的創作想法,「如果讓民眾一揮手就能指揮整片LED的明滅,不是很有趣嗎?」想像那場面的驚奇趣味,他像孩子般笑了。藝術與商業、科班與街頭是否真有界線?藝術創作有否門檻?或許在陳帟睿一次次源於生活、發自內心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端倪。
文字/廖玉琦 攝影/廖玉琦、陳帟睿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