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8│光影虛實中的不斷探問│ 周東彥從生活蔓延而出的 影像之夢
陳帟睿將街舞融合LED、投影、雷射、機器人等科技元素,
在夜店嶄露頭角,受邀至多國表演。
專注藝術創作後雖然遭遇許多挫折,
但他說:「我想走這條路,我的人生會比較真實。」
黑幕前星星點點亮起的手機螢火蟲、磅礡如巨石滾落的文字、雲靄般蒙現愁緒色調的現代人孤寂紀錄、夢境流動的車廂與其上舞動的身影⋯⋯周東彥常在黑盒子般的劇場創造目眩神馳的數位影音設計,也擅長在方形鏡框中以攝影機扣問人生。看似跨越劇場、表演、視覺、數位藝術等領域,他說其實只是使用各種工具,試圖把腦中畫面呈現出來而已。
周東彥
狠主流多媒體公司負責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主修導演,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暨設計學院劇場與多媒體碩士。作品曾多次入圍金馬獎、臺北電影獎及參與國際影展。2013年以劇場作品《空的記憶》獲世界劇場設計展「最佳互動與新媒體」大獎,及《我和我的午茶時光》(2014-2015)等作品。最新團隊創作《光年紀事》為臺北丹麥跨國共製作品,將於今年8月於臺北藝術節首演。
數位時代 人的情感與溝通
周東彥自小即對影像有興趣,北藝大期間因黃建業、袁廣鳴等老師的電影史及錄像藝術課,接觸Bill Viola、Gary Hill等人作品。當時也看到Dumb Type,包括現在著名的高谷史郎、池田亮司等成員,很觸動他。到英國念的研究所也相當跨領域,無形中有許多影響激盪。他從大學拍實驗影片便開始運用數位工具,後來《空的記憶》更加入環景、mapping等技術,也開始被賦予數位藝術等標籤。他笑道:「老實說,我最想呈現的是『我的生活』,或說『現代人的生活』,那些不能言說的部分很有趣。」
做為導演、創作者,第一個要打動、說服的永遠是自己,他說:「導演是觀眾的第一隻眼睛,設想有人有相同的感受而探索推進。」抽象如詩的《空的記憶》其實是他的生活感觸,《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則源於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深刻感受。即將演出的《光年紀事》,跟丹麥藝術團隊跨國合作兩年,依舊從兩地生活出發。他說:「雖然用許多形式如浮空投影、人體感測、3D⋯⋯回到核心其實還是想呈現『現代人生活』中的情境與問題。」
他到各地巡迴、駐地發展,雖有龐大的創作壓力,也從中體會人到異地對生活、速度等不同感受。最近他跟荷蘭合作《可交換城市計畫》,檢視臺灣城市樣貌甚至雜亂都覺得很奇妙,現仍在思考如何全知全景描繪出來。
他的創作也有許多無心插柳,如公視邀拍紀錄片,他提出《剩女,真的》拍攝身邊熟女的構想,同時發現同志交友軟體,自行拍了四年集結為《你找什麼》。因手機APP的關聯又有《我和我的午茶時光》的想法,加上林懷民老師找他合作《關於島嶼》,幾個作品湊巧在2017年匯聚。他只能攤手說:「創作這件事情蠻難預期的,所以⋯⋯就認真生活吧!」
不斷成長的作品
做為戲劇系畢業的學生,他以所學檢討自己的文本,如沒有臺詞,或僅從一個想法發展。「我覺得相對於大眾認知的戲劇較為強調高潮起伏,我的表現方式比較沒有這一塊。」沉吟半晌,他說:「我想我有興趣的不在這裡。我比較想跟觀眾溝通的是其中的意義,不是情節精采、出乎意料的劇情,而是呈現感受跟觀眾的情感對話。
」
大家注意到的周東彥也許來自國際大獎或作品,但其中也有許多挫折,「剛畢業參與影像領域,被質疑學歷背景來自劇場,現在大家才漸漸對領域觀念開放些。」像《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從戲劇角度分析好像沒有角色或劇情,可是從數位藝術、影像觀點就有許多可以討論。
其實臺灣劇場的工作環境相當緊湊,通常密集創作、排練、就定位,有時候進劇場只有一週時間。「大家都用超人的方式工作!」他說,「我在某些地方個性很急,但是在創作這件事情上,我會希望能夠放慢。」
所以《空的記憶》發展了兩年,期間有幾次階段性呈現。好處是他的作品表演者少、元素多,可有各種成長機會。做為一個年輕創作者,他自認許多地方表現還很生嫩,幸好臺灣近年慢慢瞭解、接受「創作中呈現」。他說:「表演藝術本來就沒有完美的時候。」常因應場地、對象而更動形式內容。《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在韓國受邀演出,與一男一女兩位舞者合作,就稍微戲劇化些。「因為我不太有文本,主軸架構不被文本綁住,比較容易改動。」
不過,今年他的《光年紀事》在故事表現上較多,丹麥被稱為世界最快樂的國家,他想呼應丹麥的快樂與安徒生,便對團隊拋出:「我們來做『快樂』吧,一起說故事!」包括演員魏雋展和丹麥的Kasper,大家不約而同描繪出灰色的少年記憶,快樂似乎總連帶著悲傷。「這些年我發現快樂倏忽即逝,悲傷的事卻不斷複習。」面對快樂如此無形,他說:「我可能會繞很大一圈,因為快樂真的很難描述,但又很簡單。」
在夜店嶄露頭角,受邀至多國表演。
專注藝術創作後雖然遭遇許多挫折,
但他說:「我想走這條路,我的人生會比較真實。」
黑幕前星星點點亮起的手機螢火蟲、磅礡如巨石滾落的文字、雲靄般蒙現愁緒色調的現代人孤寂紀錄、夢境流動的車廂與其上舞動的身影⋯⋯周東彥常在黑盒子般的劇場創造目眩神馳的數位影音設計,也擅長在方形鏡框中以攝影機扣問人生。看似跨越劇場、表演、視覺、數位藝術等領域,他說其實只是使用各種工具,試圖把腦中畫面呈現出來而已。
周東彥
狠主流多媒體公司負責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畢業,主修導演,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暨設計學院劇場與多媒體碩士。作品曾多次入圍金馬獎、臺北電影獎及參與國際影展。2013年以劇場作品《空的記憶》獲世界劇場設計展「最佳互動與新媒體」大獎,及《我和我的午茶時光》(2014-2015)等作品。最新團隊創作《光年紀事》為臺北丹麥跨國共製作品,將於今年8月於臺北藝術節首演。
![]() |
| 今年八月即將演出的《光年紀事》,運用3D、人體感測、浮空投影等科技講述故事。 |
數位時代 人的情感與溝通
周東彥自小即對影像有興趣,北藝大期間因黃建業、袁廣鳴等老師的電影史及錄像藝術課,接觸Bill Viola、Gary Hill等人作品。當時也看到Dumb Type,包括現在著名的高谷史郎、池田亮司等成員,很觸動他。到英國念的研究所也相當跨領域,無形中有許多影響激盪。他從大學拍實驗影片便開始運用數位工具,後來《空的記憶》更加入環景、mapping等技術,也開始被賦予數位藝術等標籤。他笑道:「老實說,我最想呈現的是『我的生活』,或說『現代人的生活』,那些不能言說的部分很有趣。」
做為導演、創作者,第一個要打動、說服的永遠是自己,他說:「導演是觀眾的第一隻眼睛,設想有人有相同的感受而探索推進。」抽象如詩的《空的記憶》其實是他的生活感觸,《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則源於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深刻感受。即將演出的《光年紀事》,跟丹麥藝術團隊跨國合作兩年,依舊從兩地生活出發。他說:「雖然用許多形式如浮空投影、人體感測、3D⋯⋯回到核心其實還是想呈現『現代人生活』中的情境與問題。」
![]() |
| 《臺北‧哥本哈根》演員在舞臺上與光共舞,詮釋全新的小美人魚童話故事。 |
他到各地巡迴、駐地發展,雖有龐大的創作壓力,也從中體會人到異地對生活、速度等不同感受。最近他跟荷蘭合作《可交換城市計畫》,檢視臺灣城市樣貌甚至雜亂都覺得很奇妙,現仍在思考如何全知全景描繪出來。
他的創作也有許多無心插柳,如公視邀拍紀錄片,他提出《剩女,真的》拍攝身邊熟女的構想,同時發現同志交友軟體,自行拍了四年集結為《你找什麼》。因手機APP的關聯又有《我和我的午茶時光》的想法,加上林懷民老師找他合作《關於島嶼》,幾個作品湊巧在2017年匯聚。他只能攤手說:「創作這件事情蠻難預期的,所以⋯⋯就認真生活吧!」
不斷成長的作品
做為戲劇系畢業的學生,他以所學檢討自己的文本,如沒有臺詞,或僅從一個想法發展。「我覺得相對於大眾認知的戲劇較為強調高潮起伏,我的表現方式比較沒有這一塊。」沉吟半晌,他說:「我想我有興趣的不在這裡。我比較想跟觀眾溝通的是其中的意義,不是情節精采、出乎意料的劇情,而是呈現感受跟觀眾的情感對話。
」
大家注意到的周東彥也許來自國際大獎或作品,但其中也有許多挫折,「剛畢業參與影像領域,被質疑學歷背景來自劇場,現在大家才漸漸對領域觀念開放些。」像《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從戲劇角度分析好像沒有角色或劇情,可是從數位藝術、影像觀點就有許多可以討論。
其實臺灣劇場的工作環境相當緊湊,通常密集創作、排練、就定位,有時候進劇場只有一週時間。「大家都用超人的方式工作!」他說,「我在某些地方個性很急,但是在創作這件事情上,我會希望能夠放慢。」
所以《空的記憶》發展了兩年,期間有幾次階段性呈現。好處是他的作品表演者少、元素多,可有各種成長機會。做為一個年輕創作者,他自認許多地方表現還很生嫩,幸好臺灣近年慢慢瞭解、接受「創作中呈現」。他說:「表演藝術本來就沒有完美的時候。」常因應場地、對象而更動形式內容。《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在韓國受邀演出,與一男一女兩位舞者合作,就稍微戲劇化些。「因為我不太有文本,主軸架構不被文本綁住,比較容易改動。」
不過,今年他的《光年紀事》在故事表現上較多,丹麥被稱為世界最快樂的國家,他想呼應丹麥的快樂與安徒生,便對團隊拋出:「我們來做『快樂』吧,一起說故事!」包括演員魏雋展和丹麥的Kasper,大家不約而同描繪出灰色的少年記憶,快樂似乎總連帶著悲傷。「這些年我發現快樂倏忽即逝,悲傷的事卻不斷複習。」面對快樂如此無形,他說:「我可能會繞很大一圈,因為快樂真的很難描述,但又很簡單。」
![]() |
| 《空的記憶》於2013年獲世界劇場設計展「最佳互動與新媒體」大獎。 |
光年紀事 科技寫意
身為一個文科生要跟科技打交道,他認為許多事情其實都有共通性,如數學之美或藝術中理性層面。「我自學剪接軟體,就對其中的程式很有興趣。我覺得學戲劇也在學理解世界、理解人的方法。」這也讓他與夥伴可以找到溝通的語言,比如他跟編舞家周書毅合作,就會分享觀點與工作方式,互相理解。「這世界的速度、長度、重力、力道⋯⋯放諸文學、舞蹈、物理科學其實是有共通性的。不管科技如何發達,還是那個老話,科技始終來自於人。」
但他也常為難,「科技一天到晚讓我覺得有局限啊!」如《光年紀事》用兩臺極高流明投影機拼接3D投影,硬體條件很好,在臺灣卻因空間或預算因素,畫面的中間才有最好的3D效果,角色走位因此受影響。他笑說還在學習「有限制才有自由」。或許學戲劇、創作就是要不斷地變,設法不被框限吧!
那麼,會覺得科技讓他繞路嗎?他說:「我其實不怕繞遠路,甚至刻意走遠路,看能不能走到不同的地方。不是要曲高和寡,而是想從中為它賦予意義。」這世界很多符號早已被冠上固定思維,他便在尋找那些稍微可以不一樣的地方,探索沒有辦法被定義的狀態。倒不是尋找獨一無二、創新或世界最新的潮流。
為雲門設計《關於島嶼》舞臺時,林懷民與周東彥捨棄酷炫效果,有時簡直像紙剪出字那樣的簡樸,他回想:「花了兩年領悟老師要的就是──不管時光流逝都不會感覺出新舊時代感的雋永作品。」他口中的林懷民,70歲活得比30幾歲的他還入世,永遠都在問他看了什麼沒,吸收新知的速度也是他望塵莫及。「我還沒辦法像老師平衡得那麼好,但至少在老師身旁有許多學習。」
![]() |
| 《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在每個城市演出。 |
一路走來碰到不同的老師,如大學老師林如萍都有不同的身教,帶給他學習與成長。「遇到這麼多厲害的前輩,讓我覺得自己可以更好。朱宗慶老師說他『每天都與挫折為伍』,我就深深覺得被鼓舞,愈有能力愈有責任。」
行遍全球,他覺得文化差異很有趣,也有許多碰撞與反饋。像《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去北京時,兩位出身中戲的演員一開始不清楚「不要演但腦中要有明確的流動」,後來也慢慢進入情境。而觀眾可能不太理解,這劇完全像走錯棚,可也有觀眾回饋:「平常習慣吃西紅柿(蕃茄)炒蛋,今天吃的像是新鮮的西紅柿!」
![]() |
| 《我和我的午茶時光》最初在臺北書店演出20分鐘的小品,是周東彥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感想。 |
他認真說:「創作是個自我折磨的過程啊⋯⋯就算所有人都說好,心裡還是有個聲音說『不夠好!』其實沒有完美的那一天。」所以他的快樂也很簡單,突然找到一個巧妙的連結,意外得到理解與共鳴,即便這不是創作的初衷(初衷或許是自己的需要跟渴望),也很難得。
他第一次感受到的共鳴,是研究所畢業展出的作品,剛好看到有人在網路寫了感言:「居然有人跟我想的一樣!」他微笑說:「當時覺得很有意思。作品到了很多地方,有時候我還是會從中感應到這個時刻,讓我很感動,覺得有動力可以走下去。」
30歲前創立「狠主流」藝文團隊至今,他仍在思考「主流是什麼?」主流有很多詮釋、各種可能。「我很幸運遇到一些對的人,他們願意試一些沒試過的東西。」四年前他向兩廳院提案記錄藝文的「NTCH togo」也是想為臺灣的文化藝術留下什麼。「還蠻瘋狂的,那是個很大的旅程,但這群同伴願意試試看。大家像家人朋友一樣,生命各有的累積都慢慢影響我、滲透到生活、作品裡。」
![]() |
| 周東彥透過訪談與個人觀察,述說現代人的困惑、情感與狀態。 |
周東彥的作品常被讚為影像詩,我想因為詩是從心而出的語言。回看他十多年來的創作脈絡,從講述「記憶」、科技影響生活,又回到故事。他細膩蒐羅生活所感,從個人出發再擴大串聯人類共通的情感,如詩的語言姿態,自然的活力與新鮮度,在影像中無所不在。期待,他的下一盤西紅柿!
文字/廖玉琦 圖片提供/狠主流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