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9│揮灑三峽風土人文的甘樂人生│林峻丞的地方再造

十多年前返鄉,深掘故土人文風情的美好甘甜,林峻丞將此地的產業、藝術、人文和社區關懷一起放進「甘樂文創」的平臺裡播下種子,讓它從故鄉開始發芽茁壯。







位處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橫溪及三峽溪匯流之處的三峽,近年來發展快速,老街商店林立,遊客量陡增,新大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與昔日在山村裡面流連嬉戲、親炙土地的芬芳,每逢大拜拜期間,各村莊便輪值請客辦桌、全體動員參與迎神祈福的情景,似乎越來越遙遠。七年級生的林峻丞回憶道。2005年底他回到故鄉三峽,接手祖輩傳承下來的肥皂廠,成功活化老廠房,蛻變成嶄新的品牌——茶山房。於此同時,重新踏上這塊土生土長之地的林峻丞,不斷思索著,除了老街、清水祖師廟、藍染之外,三峽到底還有什麼風情特色?






林峻丞

「甘樂文創」創辦人,大學畢業後從事電視節目企劃,1995年回到三峽將祖父的傳統肥皂廠重新整合行銷,成功創立茶山房品牌,同時重新省思家鄉風土民情,發行《甘樂誌》刊物、成立「甘樂文創」,作為以創意整合文創品、餐飲、展演活動、在地產業及職人等項目的平臺,提供社區兒少關懷,並逐步向下紮根以匯聚能量,在三峽土地上不斷播下希望的種子。






戮力打拼      讓三峽文化資源發光

林峻丞大學唸影視科系,畢業後,在臺北做電視節目「瘋臺灣」幕後工作多年。毅然決定返鄉的路上,他眼見三峽老街落成,遊客紛沓而至,三峽文化特色卻一點一滴逐漸流失的情景,「記得有一次我朋友打電話問我三峽哪裡好玩,我發現自己竟然講不出來,這才驚覺自己對家鄉一無所知。」林峻丞秉著過去做節目企劃的功力,一步一腳印地踏在這塊土地上,陸續尋訪三十多位三峽在地相當活絡的當代藝術家、文化工作者,對地方產業深探之後,有感於三峽豐厚的文化產業底蘊——地形上多山,盛產可作為染料的「大菁」,開設染坊和藍布衫外銷已有百年歷史;遍布群山的樟樹林,是樟腦產業發展的助力,並在清末躍升成為北臺灣重要的樟腦產地之一;清同治年間開始的茶樹栽種與製茶,所產製的「龍井茶」名聲遠播——覺得身為在地青年應該做一些事。但是,這麼多被忽視的寶貴資產和資源,究竟該如何把它們串聯在一起、該以何種風貌呈現在世人眼前?

於是,他決定從自己動手開始。為了推動在地文化,林峻丞毅然離開生意蒸蒸日上的肥皂事業,帶著僅有的積蓄,向銀行貸款、朋友借錢,和妻子租下一間小時候常在附近流連的老屋,經營起「甘樂文創」;從一開始不為鄉親看好,到逐漸變成三峽最重要的藝術家展演空間。透過這個空間,他安排藝術家工作室進駐,與群眾互動、分享,展示在地創作,提供藍染教學體驗、三峽好茶展覽等,讓在地藝術和產業有駐足發聲的管道。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而提供多樣化服務,包含餐飲、藝文展演、青少年陪伴計畫、社區營造、觀光旅遊等,營造與在地文化共好的文創平臺。

「甘樂」,與臺語陀螺發音很接近,期許「甘樂文創」的創意和活動力就像陀螺一樣,不停的轉動。身兼創辦人和《甘樂誌》總編輯、出資人、業務等多元角色的林峻丞,永遠忙碌轉動著,卻始終甘之如飴。多年來,「甘樂文創」團隊人員雖然不多,但是創意十足,設計、發行了許多經典文創品,並以報導、記錄臺灣土地上耕耘的故事為宗旨,期許為這塊土地帶來更多正面能量,《甘樂誌》即為其中之一。

《甘樂誌》曾製作「信仰」主題,重新詮釋臺灣傳統信仰。當時正逢北港朝天宮媽祖出巡至三峽,停留約二十九天的時間,「甘樂文創」便舉辦了媽祖攝影展、董事長樂團〈眾神護臺灣〉簽唱會、八家將彩繪臉譜;並利用臺灣人相信收藏迎神慶典的鞭炮屑能帶來好運而回收繞境過程施放的犁炮屑,與取自埔里廣興紙寮手抄犁炮紙結合,設計出系列「北港犁炮」文創商品,作為媽祖信仰文化和環保概念的延伸。此外,專為遊客設計的「悠遊三角湧旅遊手札」,手札中包含插畫及手繪地圖,結合導覽和筆記功能,既能按圖索驥、發掘在地風光,亦可親筆紀錄,不但具有創意,也適合收存。林峻丞認為,文創的意涵,並非一意追求商品效益,而是透過創意,尋求歷史文化的永續活存。



合習聚落的教室,串連了社區資源,提供社區青少年學習與生活的機會



打造多元共聚學習和休憩之所

「合習」為閩南語的學習之意,位於三峽區公所旁的合習聚落,是林峻丞承租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的愛鄰醫院舊址日式老屋,跟社區夥伴一起合作,提供在地兒童與青少年一處共同學習的地方。

因臺北大學特區出現、建商進駐,使得三峽地區新城區與舊城區居民在知識、經濟各方面出現鴻溝,加上傳統產業沒落,新舊城區的兩極化發展,連帶影響了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生活在社會邊緣的孩童和家庭亟需社會關懷,根據衛服部統計,臺灣每年有將近三千五百名兒童和少年,因為家庭功能失調而必須被送入安置機構。早在正式成立「甘樂文創」之前,林峻丞即開始帶兒童閱讀、做生活關懷和品格教育,「我爸媽在我讀國中時離婚,我爸爸經常酗酒,還好我唸書時遇到不錯的老師,工作時遇到貴人,讓我覺得應該為在地兒少做些事情」,林峻丞談起成立「小草書屋」之前,因為自己的成長背景,更可以體會這些孩子的處境。

2015年正式成立「小草書屋」,與當地社會局人員、三峽區警察合作,針對社區高風險高關懷家庭,由學校輔導室或社福機構轉介兒童進行輔導,提供放學後學業協助以及品格學習、情緒引導與生活能力的培養,並在合習聚落裡,設有由「小草書屋」延伸出的「青草職能學苑」,作為青少年職能訓練場,協助中輟生與學校轉介個案進行職業訓練、學業輔導和生活能力的建立,安排實用技能,如美髮、皮雕、木作、烘焙、甚至傳統工藝等職能,培養青少年自立生活的能力,藉此翻轉命運。林峻丞從己身經驗出發,了解到成長中的孩子並不需要更多同情,所以他選擇用豐富的職能學習課程,讓那些對學校課業失望而遊晃學校之外的孩童,重拾自信,學習探索、開發自己的興趣;甚至在週間安排進階課程,協助考取證照,使青少年擁有足夠基本生活的一技之長,自力營生,不至於誤入歧途,受幫派或藥頭掌控。

過往曾是商業重鎮的三峽,文化底蘊淵遠流長,曾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金工、篆刻、神像修復、木雕等工藝職人,然而隨著時代更迭,年輕一代願意傳接傳統技藝的人越來越稀少。「青草職能學院」和這些珍貴的老師傅合作,不僅讓學生有學習的模範,也讓三峽的傳統工藝產業蓄積走向未來的動能。有別於一般文創和青創企業,「甘樂文創」不僅經營文創平台,更主動挑起傳承發揚在地藝術文化的責任。

他另一個工作重點,即從幼童到青少年創業之間無間斷的陪伴學習、能力培養與資源分享。在合習聚落可見一間間青少年學習的小教室,教授祖師廟細木雕的雕刻技藝以及皮雕,還創立「玩皮小孩」品牌以為行銷;實習旅舍一號則提供青少年學習旅宿房務的機會,並歡迎各地旅人打工換宿,以語言、攝影、各種才藝專長來此與青少年上課交流換宿。經過十年不斷的辛勤耕耘,甘樂文創已經陪伴八十多位學童遠離社會威脅,並持續和九間學校合作,擴大安全照護網。林峻丞照顧的牆邊小草,已逐漸長大成為可以回饋當地社會的繁茂小樹。他以獨特的眼光與行銷手法,結合環境與產業,不但定期發起淨溪活動,透過「青草職能學苑」所掙得的錢,部分也成為孩子的圓夢基金。無論是想去蘭嶼、或者環島,全部靠自己能力賺取所得來逐夢。

聚落裡的「禾乃川豆製所」是林峻丞在返鄉過程結識許多返鄉青農,得知他們栽種的作物面臨銷售不穩定的困境,於是創立該品牌,開起豆腐豆漿店,採用青農們使用自然農法所栽種的非基改黃豆作為原料,契作收購,協助建立有效而穩定的通路管道,既維持他們穩定收入,也提供消費者優質的豆製品選擇。窗明几淨舒適座椅,陳設如咖啡廳的空間裡,可見透明窗廚房工作人員現製豆腐豆漿,為傳統豆類加工賦予新穎形象。聚落裡黃豆釀酵坊用來裝盛黃豆的木桶,皆是三峽木工師傅手工製作,以此所釀的黃豆味噌更具在地風味,也由此可見當初品牌成立的初衷,盡皆以照顧地方社區、提供社區永續發展為發想方向。



甘樂文創提供當地藝術家工作室進駐。


深耕與分享在地文創經驗

幾年前「甘樂文創」與李梅樹紀念館合辦「梅樹月藝術祭」活動,邀請當代藝術家在三峽各處辦展覽,隔年由在地藝術家接手舉辦,將活動擴大,讓三峽的室內、戶外全變成為展廳,任何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在地文化特色。對於三峽自然環境,林峻丞更鼓勵有社區意識的大學生參與淨溪活動,將孕育三峽豐富風土人文的母親河——三峽溪——還它原本的清淨美麗。但他從未料想到,七年前所帶領一起淨溪的青年,如今竟然返鄉做社區服務!林峻丞開心地表示,當初只是想找回在外打拼的三峽年輕人,找回對家鄉土地的認同與關懷,由於自己也曾離鄉背井在外地工作過,每天回到三峽只感覺像是來借宿的旅客一樣,當初發起淨溪活動,單純只是鼓勵正在異鄉打拼的青年們能花一點時間為家鄉出一份力,沒想到最後竟能形成一個良善的循環和回饋,令他感到欣慰。

返鄉十多年,林峻丞目睹了三峽老街從風光落成、觀光火速成長到近幾年開始走下坡的起落情景,也見到臺灣各地老街相互模仿、複製,早已失去各自的特色。他驚覺遊客來訪三峽多只流於表面的觀光遊覽,卻忽略三峽豐富的人文內涵,令人憂心。因此這幾年來,他串聯起在地產業職人,如木工、打鐵、製餅、製麵、製油等二十多人,規劃常態的小旅行,以工作坊形式帶領遊客和親子團體走進職人的世界,跟職人學習,近距離了解他們的工作型態與在地產業現狀;三年前,更提出「職人小學堂」計畫,將在地職人帶進學校,讓學生有機會跟師傅學習,使得傳統技藝得以從學生開始紮根、薪傳,連帶也影響了三峽的傳統工藝師傅,使職人精神走出社區,開枝散葉。

承接過往結合各方資源而共創雙贏的推廣方式,林峻丞期許未來能在社區中建立支持互助系統,將弱勢兒少教育、青少年就業、弱勢家庭生存、區域產業文化、生態環境維護各議題資源串聯,進而走出三峽,把成功的模式帶到其他城鄉。下半年他將前往與三峽有地緣關係的桃園復興鄉,交流社區營造心得,輔助各地社區發展永續營運的方式,創造更美好的家園。





文字/蔡淞雨  攝影/陳培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NO.34|假如音樂是愛情的食糧,就奏下去吧:呂柏伸

NO.30│沿著鐵道聽故事│萬新鐵路的前世今生

NO.35|以美術館為後盾——新北藝術史的建立-專訪蔣伯欣